孩子性格内向 到底是不是一种"病"?

话题背景

孩子性格内向 到底是不是一种"病"?

前几天,家长李女士拨通了我们的教育热线,十分焦灼地告诉小编,她的孩子总是沉默寡言,平时也不愿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别的娃儿都上蹿下跳的,贪玩、有好奇心,就他一个人成天木呆呆的,闷葫芦一样,咋鼓励都不开腔那种,也不爱动。这哪儿像个八九岁的娃儿啊?会不会有啥子毛病啊?”隔着手机屏幕,我都感受到了李女士的无奈与困惑。经过走访,小编发现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个案。所以,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教育专家——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心理室德育教研员李淑英老师,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关于孩子性格内向的问题中,家长普遍比较关心的几个方面。

1 内向=毛病?

家长:“内向 ”的娃儿各方面都不如 “外向”的娃儿

王女士:我儿子性格特别内向,以前上幼儿园时,都不敢跟老师讲话,尿裤子了都不敢跟老师讲。当时以为他还小,可能怕生。现在都读小学二年级了,还是老样子。本来我也不是特别留意这个事情,因为孩子奶奶说,小孩子就这样,长大了就好了。可是,上周,我看他在小区健身区那儿和别的小朋友玩时,别的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他也只是干瞪眼儿,不敢抢回来。看得出,他内心也有点焦急,可就是温吞吞的,一副很好欺负的样子。这孩子以后是不是都是受欺负的命啊?

宋女士:我觉得我女儿性格也是有严重问题的,大概我和丈夫都是内向性格吧,六岁的女儿也十分内向,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最明显的就是出门在外,从来也不叫人,人家有时候问她要去哪儿,吃饭没有,她也不理人家。我只好一个劲儿地打圆场:“孩子内向,不懂事。”有次,我就跟她说:“小娃儿要活泼一点懂不?你看人家佳佳,跟你一样大,每次见我,老远都喊阿姨,怎么你就这么没礼貌?”先是听不进去,后来她就毛了,惊抓抓地大喊“我为啥子要喊人家,我都不认识人家,我干嘛要喊人家?”我就觉得她是在为自己的内向找借口。

老师: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被关注

王老师:在学校里,通常外向一些的孩子更活跃些,愿意表现自己,因此容易被老师、其他同学注意到。比如,班里选班干部,基本上都是比较外向的孩子能竞选上。这些孩子,和老师、同学都是“自来熟”那种,朋友会比较多。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内向会不会影响学习,我觉得不存在。班上成绩靠前,学习能力比较好的也并不都是外向的孩子,甚至内向的孩子还要多些。

梁老师:作为班主任,平时也有不少家长跟我探讨孩子的问题,比如有一位妈妈,说别人都说自己的女儿乖巧,但是她觉得孩子那是太内向,为啥子喃?二年级的小姑娘,从来不给大人找麻烦,从来不大哭大闹,爱学习爱跳舞,背诵诗词也很棒,细心又自觉。按说,这孩子是多少人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啊!可是这位妈妈不但不满足,反而十分担心:“女儿这么乖巧,正常吗?可别是性格内向吧?我要不要给孩子做做思想工作?”这真让人哭笑不得,你看吧,娃儿太闹腾了,我们不喜欢,等到孩子变成了我们大家都求之不得的“乖宝宝”,又开始担心孩子是不是太内向了。“内向”真的有这么可怕?都把家长吓到草木皆兵了。

专家分析

性格“内向”或者“外向”,没有好坏之分

内向也好,外向也好,都是心理学上气质的一种类型,而且在绝大部分人身上,是两种都有的,只是看哪一种在他身上体现得更充分一些。这有点类似我们的习惯用左手还是习惯用右手。

我个人认为,内向只要不过度,就不是一种病。为什么家长会担心孩子内向是不是一种病,就是考虑到在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内向的孩子在与外界的交流中,没有外向型的人那么流畅,于是就担心孩子会丧失很多竞争的机遇。其实内向与外向,各有优劣。一,内向性格的人,能量多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注意力经常是在自己头脑内部,喜欢的是一种沉思、内省的状态,所以,行事就比较谨慎,一般是三思而后行。二,内向的孩子与外向孩子比,也许会缺乏自信,比较害羞,甚至有人可能会表现得比较冷漠,也不太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等,也就是在感知上会比较被动。但他观察细致,还能边感受边分析。三,在想象力上,内向的孩子也许会带有一点忧郁、浪漫的成分,但一般比外向孩子更有深度。所以,内向孩子思想比较深邃,而且一般善于独立思考。四,在记忆力方面,外向的孩子短时记忆是比较强的,可能很快就记住了,但内向的孩子则有长期记忆优势。五,在生活态度上,外向的人一般是积极阳光的,遇挫很容易站起来,而内向的人平时寻求的力量来源主要是自身内部,所以,他可能看事情的阴暗面比较多一些。但是,如果孩子内心能量足够强大的话,甚至会比有些外向的人抗御心理障碍的能力还更强一些。六,人际交往方面,内向的人属于“慢热型”,但一旦接纳了别人,会有持续性。外向的人很容易“见面熟”,但之后不见得会长期、持续地保持这种交往状态。

所以,内向和外向各有优劣,必须一分为二地去看待

2 孩子是“真内向”还是“假内向”,是否重要?

家长有点儿懵:娃儿既“内向 ”又不“内向”,傻傻分不清

陈女士:儿子学习挺好,就是不爱说话,特别内向,从出生到小学五年级都是这样,怎么教也不行,愁死人。每次带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他都会想方设法一个人躲在一边看书,偶尔还会抱怨其他人太吵了。我觉得这娃儿指定是有问题的。但是,有一次,他小表弟偶尔说起恐龙,儿子立马换了个人似的,从各个种类的恐龙体型、食性、灭绝过程,一直聊到各种各样的恐龙化石,整个过程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而且讲述非常生动,不仅是孩子们,连在场的大人都为儿子的博学所吸引。那一刻我的感觉哦,眼泪都差点儿要下来了。原来我的娃儿并不“内向”啊?

刘女士:儿子读小学四年级了,但是社交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智力、记忆力、思维能力都发展得很不错,比如,他爸爸喜欢下各种棋,儿子幼儿园时就会下五子棋,而且与爸爸水平不相上下。包括象棋,他也跟着学,也是很快就学会了,而且也下得很好。一年级时,一些唐诗很快能背诵,而且识字量超出一般小朋友。但就是和同龄人玩不到一起,朋友很少。唯一的一个耍得最好的小伙伴还搬家不在同一个城市了。儿子优秀是公认的,但是不是太内向了?

老师吐槽:很多家长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内向 ”

宋老师:有时候开家长会,谈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时,经常有家长对孩子的“定位”与学校不一致。比如,有的家长抱怨孩子在家温吞吞,不爱开腔,其实孩子在学校有说有笑,阳光快乐;而当我们说起某个孩子好像有点儿“自闭”,让家长在家注意一下时,家长会难以置信:“咋个可能哦?我儿子在家淘得很,每天都必须用吼的,吼都吼不住。”事实上,家长口中这个“吼都吼不住”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学校几乎没朋友,在语言沟通上都不太顺畅,明显的有点儿内向、孤僻。

专家支招

只要不是过度内向,家长没必要焦虑

内向的孩子尽管通常表现出不善交际、孤僻的特点,但不代表他就缺乏交际能力,以及内心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孤独。单独并不等于孤独,很多看似内向的孩子,内心是十分愉悦的。这样的内向性格,只要不妨碍平时的学习、生活,并且孩子没有主动迫切需要改变的愿望,家长可以先放一放。但如果孩子自身对自己这种内向的状态不满意,想改变自己,也非常渴望与别人交往,只不过他可能会害羞,或是特殊时期(比如青春期)或遇到特殊的人(比如老师、长辈),会感到紧张,没法与外界正常交往,此时才需要家长和老师介入,在心态和方法上指导孩子。

如何对过度内向的孩子进行干预?

上面已经谈到,“内向”与“外向”本无优劣之分,只要不“过度”,是不必强迫孩子去改变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部分孩子是过度内向的,这就需要人为介入了。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去“干预”呢?

专家建议:如果孩子过度内向,比如“人际退缩”,是需要干预的。一般来讲,我们的干预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认知方面。比如孩子会非常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别人的任何一个反应,他都会联系到是否对自己有不良的印象或评价。因为,尽管孩子并没有直接和人交往,但他是在很细致地观察外界对他的反应的。这种就需要从认知上引导孩子慢慢体验、感悟:世界很大,每个人有各自的关注点,并不会随时都在你身上;第二,人无完人,不要害怕自己说不出话或别人的一时嘲笑,有可能别人的嘲笑只是表达友好交往的一种方式。二是从行为上,慢慢地引导、陪伴、训练孩子。可以先从虚拟的网络交际开始(前提是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因为在虚拟空间,他会有一种安全感,然后再慢慢地把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得来的成功的交往经验移植到现实生活中来。

对于未成年人,我们在干预的过程中,除了从认知和行为训练的角度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他所信赖的亲人给予他的情感上的无条件支持。在亲子关系的导向中,家长其实占据比较重的分量,所以,家长对待孩子气质类型的态度和具体对待的方法、行为,会对孩子有很大影响。你要去接纳他,让他清楚地感觉到他的内向并不是他的罪过,因为很多内向都是先天决定的,也可能是后天的原因导致的,比如家庭的背景,父母的性格,父母的教养等。比如,高压型、专制型、冷漠型家长容易导致孩子内向;另外,孩子在婴幼儿、儿童时期与外界的交往和互动中,一些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经历,也会导致内向。所以,内向不是孩子的错,更不是他的罪过。如果需要改变孩子,也应分析具体情况,再采取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