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芹:85%以上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要靠社会融资

人民网南京6月5日电(顾姝姝)“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于绿色投资的需求巨大,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在5日召开的“2017国际环保新技术大会”绿色金融主题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特约专家、财政部PPP专家库成员陈亚芹表示,“十三五”期间,包括地铁、轻轨、城市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城市环保水务等国内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有望超过10万亿元,其中85%以上将依靠财政资金以外的社会融资来解决。

陈亚芹:85%以上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要靠社会融资

如今,绿色金融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不少银行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领域加速布局。比如,截至2017年3月末,江苏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从几十亿元增长到629亿元,近期还推出“光伏贷2.0”、“固废贷”等创新产品。此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提到绿色金融,就不得不提“赤道原则 ”。2002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等提出“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可能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估,旨在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是一项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业内人士分析,接受“赤道原则”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意味着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力量的监督,提高项目环保要求,有效实现绿色发展。同时,接受国际规则也将为中国银行业带来优势,使得中国本土银行海外发行绿色债券等获得便利。

“‘赤道原则’是绿色金融方面非常先进的理念,中国银行业看到了绿色金融的趋势,但在行动上还有差距。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戴国海博士说,就江苏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而言,越来越多的银行设置了专门的绿色金融部,绿色信贷产品有所拓展。但是,总体看,绿色金融发展仍面临法律指导缺位、参与的金融机构数量偏少等问题,因此必须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