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让她与作者 进行思想交汇

书籍让她与作者 进行思想交汇

王常凤是沈阳蜡化加氢分厂的一名普通操作工,采访她之前,记者是做过些准备的。听说她每年的读书量是30—40本,喜欢逛各色书店,她最舍得为买书花钱,最愿意讨论的话题也是书······

记者在一间咖啡屋采访了这个传说中的书香女孩。隔着咖啡厅的落地窗,远远地便瞧见走在阳光下的她。孩子般天真的脸上,一双银杏眼睛里似乎总有些许记忆与思量。她有些胆怯与试探地问声好后,坐在了记者对面。当记者说出见她的缘由是想了解她的读书之路时,她有些害羞地边摇手边含笑说:“这实在不值一提。”

“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喜欢读书吗?”听到这一问,那原本还有些稚嫩的神情开始变得严肃起来,“读书能令我的灵魂不再孤独。”我有些诧异地看着她,真的很难想象这话出自一个29岁女孩之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记者迫切地问。她说:“人越成长,越觉得孤单,开始有所隐藏,开始有所伪装。常常也会因为自己的失败与错误感到怀疑、彷徨。挫败感作祟的自我否定,往往会令人不自觉地走进情绪的恶性循环中。这样就很糟糕。书籍的慰藉,是能够令我发现,在这个世界我,并不是孤立无援,我的烦恼也并不是独树一帜,也不是只有我呐喊彷徨。在书中,我会找到问题的不同视角与维度,这样困惑便在不解中解决了。”

问起王常凤是如何培养起自己的读书习惯,她想了想说:“准确地说,我读书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儿时至高中。那时的我还没学会读书,虽然也喜欢读,但是有些跟风,大量的青春文学塞满了我整个青春,最好的年华我竟与经典文学擦身而过。第二个阶段便是大学到现在。现在回想,大学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我开始在自己的脑中不停地设问,之后再去书籍中寻找答案,也就是这样,我开始知道为什么经典会是经典。直到现在,书籍已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我一天也离不开它。”听着听着,记者开始有点羡慕眼前这个姑娘了,因为她学会了通过书籍与不同时代的大师进行心灵与思想的交汇;因为读书已经成为了她的一部分;因为她一谈起读书时那双美丽的眼眸,是充满光亮的。

本报记者 王彩丽 通讯员 钟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