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了小门脸 来了便民店

封了小门脸 来了便民店

今天上午,经过疏解整治后,东城区东四六条新建的便民服务站开始启用。本报记者 胡铁湘摄 J125

今天上午,经过疏解整治后,东城区东四六条新建的便民服务站开始启用。本报记者 胡铁湘摄 J125

开张1个多月,“福临日日鲜”北师大便民菜店已经成为德胜门外新北大街居民们不可或缺的便民设施。尽管面积只有80平方米,但这里近70种蔬菜和60多种水果让周围几个大院的居民不再为买不到新鲜菜而犯愁。

东四六条胡同,原先开墙打洞的一排“小门脸”如今变成了社区便利店,菜果蛋肉、主食厨房等一应俱全。这让在胡同住了足有50年的刘秀英松了口气:“本来还担心没地儿买菜,没想到升级改造以后,购物更方便了。”

疏解整治到哪儿,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就跟进到哪儿。东城区商务委副主任胡嘉嘉告诉记者,未来3年,每个街道都会有一个便民服务综合体,集菜店、早餐、便利店等便民服务于一体,“居民们不用担心装不满自己的菜篮子”。

小饭馆

连锁便利店

地点:东四六条胡同

Before

小门脸沿街摆摊愁坏城管

上世纪90年代,东城居民张涛租下了东四六条40号的两间平房。“这里最早是一个菜蔬公司的卖菜点,我接手之后,觉得开饭馆生意不错,于是就改成了一家饭馆,主营老北京家常菜。”张涛说,那个年代,胡同里饭馆也少,最开始生意还不错。但慢慢的,餐馆多起来,开饭馆不赚钱了。于是,张涛将原本的饭馆隔成了4个小间,开出了5个大门,除了仍然保留一部分空间继续开饭馆外,其他几间全部出租。这些年,租户换了一拨又一拨,有卖脸盆扫帚等日用百货品的,有修自行车的,还有卖凉皮、凉面、煎饼、蔬菜水果的,“什么赚钱就经营什么。”

东城城管执法局东四执法队副队长高超龙,对张涛这些小门脸太熟悉了,一年不知道要上门执法多少趟。高超龙说,东四六条胡同是单行线,但是张涛的这些租户们,每间房的经营面积不过十几平方米,屋里堆不下的东西,统统摆在胡同里,菜摊和水果摊更是在胡同中占道经营,“经常一堵车,能堵出半条街去”。

After

主食厨房小有名气 蔬菜直送便宜10%

随着东城区“百街千巷”整治全面启动,张涛的小店不光存在着开墙打洞的问题,还属于七小业态。但东四街道没有将张涛的小店一关了之,而是给他出起了主意,“不如转型开个便民菜店吧”。

崇远万家邻里服务公司负责对门店进行升级改造。公司总经理梁翠芝带着记者走进了这家如今叫作“悠惠万家”的连锁便利店。平时,光蔬菜就有120多个品种,还有三四十种不同的水果,窗口放着杂粮,冰柜里放着鲜生肉、豆腐、凉粉,货架上还有油盐酱醋等包装食品。张涛过去的小饭馆被改成了两个主食厨房。

对于居民最关心的菜价问题,梁翠芝说,由于所有蔬菜都是从产地直接运到统一的配送中心,然后直送社区菜店,减少了中间的层层批发环节,所以蔬果的价格比其他市场要低,有些甚至能低10%左右。

小饭馆取消了,居民吃饭一点儿不受影响。梁翠芝说,这次特意引进了两个主食厨房,大饼、烧饼,还能现炸素丸子呢。“引进的烧饼铺子是专卖老北京风味烧饼的,一到下班的点儿,来这买烧饼还排队呢。”

经过层层考核、培训,张涛留了下来。梁翠芝告诉记者,经营的商户要符合资质要求,不符合规范的要清出去,而且还要选择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店家。最开始,张涛也不习惯。比如以前摆菜,就是瞎摆,哪种菜想放哪儿就放哪儿。如今,蔬菜怎么摆也有讲究了:冬瓜、南瓜、土豆之类不怕磕碰的放在最上层,油菜、菠菜一类容易蔫的叶菜放在顾客随手就能拿到的下层;西红柿、黄瓜一类的特价菜、当季菜成筐成篮地放在地上,也方便补货。

梁翠芝说,到8月底,计划在东城开30家这种示范店,到年底则要开100家,根据体量不同,分为社区店、街道中心店和综合服务体。“大多都是在拆违后或是进行过开墙打洞封堵的店面中建起来的,目前,沙子口、骑河楼、戏楼胡同的示范店都在开业筹备中。”

本报记者 张楠 J204

美甲店

小菜店

地点:西城新北社区

Before

买个菜要倒两趟车

家住新北社区的刘阿姨今年62岁,已经在这里住了近30年。以前,她和街坊四邻的老姐妹们每天都去离家不到1公里的天秀市场买菜:“菜品种多,到了晚上还有好多撮堆儿的便宜菜,老年人很喜欢。”去年6月1日,天秀市场被疏解了,刘阿姨买菜变得困难起来:“离家近的只有一家超市,和菜市场不一样,价格不便宜。”

刘阿姨说,“不在超市买菜,我们就得去北四环那边的菜市场,要倒两趟车,好几站地,很累,所以一直希望家门口能有个方便、质量好、价格又合理的菜店。”

After

80平方米新菜店 居民投票自己选

在新北大街西北角,黑底白字的“福临生鲜”招牌格外显眼。尽管下着小雨,但是当记者下午4点多走进菜店的时候,不大的空间内还是挤着八九位顾客。一位居民刚挑了一口袋西红柿,又来到盛放鸡蛋的架子上选鸡蛋。不一会儿,手里就拎了四五袋子蔬菜和水果,“方便,新鲜,价格实惠,今天多买点儿。”

德胜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厉敏告诉记者,之前这里聚集着不少七小业态门店,最知名的是一家眼镜店和美甲店,足有十几年了,天秀市场疏解后,德胜街道召开了居民议事会,由40名居民代表投票选出自己信赖的商家经营菜店,最终,福临大地商贸有限公司以38票的优势当选:“我们以半年为期限,如果居民满意就继续,不满意就更换其他商家经营。”厉敏说。

自从6月1日开业以来,何经理和其他5名员工就忙活开了,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开门,晚上9点多甚至10点才下班:“每天在店里的时间,比回家时间长。”记者发现,尽管空间有限,但菜店分区齐全,分别有蔬菜区、水果区、肉类分割区和副食品区,蔬菜、鸡蛋、水果、饮料和肉类更是琳琅满目,西红柿、黄瓜、土豆、茄子、萝卜、白菜、辣椒、蘑菇、姜,这些常见菜都有。何经理说,这里的菜和水果都是每天早上从新发地采购的,直接拉到菜店,“像黄豆芽一类容易腐败的产品,尽管有保鲜膜和冷柜,也坚持一天一换。”

实习记者 张骜 J262

大排档

便民菜店

地点:丰台西罗园街道洋桥北里

下午5点钟,罗大妈推着老伴儿来到位于20号楼前的新发地便民菜店,“老头子腿脚不利索,还爱自己买菜,现在下楼走几步就有菜店了,方便多了。”

便民菜店的位置以前是一家川湘家常菜馆,天气一暖和,这里就成了露天大排档,占了半条街。“大排档一开就到半夜,吃喝嘈杂声让周边楼里的居民苦不堪言。”一位在菜店里买菜的居民告诉记者。

当时洋桥北里社区这个有着3000多户居民的小区里没有一个像样的菜店,只有一个违建菜棚子卖菜,西罗园街道和产权方沟通后初步确定了引进便民菜店的方向。今年初,新发地便民菜店在洋桥北里20号楼开业了。150多平方米的店铺布置得满满当当,百十种蔬菜水果码放得整整齐齐,“我们这个小区是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很多,销售的蔬菜水果就以大路货为主,薄利多销,价格基本上与早市持平。”店主于铁良一边卸下十几筐鸡蛋一边对记者说:“这个店一天就得卖出300多斤鸡蛋,蔬菜水果一天能卖出三四千斤,居民们可愿意来了。”

本报记者 孙颖 X133

旅游市场

生鲜超市

地点:海淀香山街道

住在香山第二社区的居民孟昭生是土生土长的香山本地人,已经退休的他,平日里成了家门口新开张便民生鲜超市的常客。

生鲜超市就位于香山路和一棵松路之间的地块内,营业面积400平方米左右,蔬菜水果、肉蛋粮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在这里一应俱全,黄瓜顶花带刺、西红柿个个水灵,熟食凉拌菜都用保鲜膜包好。“黄瓜两块三,比大超市可便宜,关键是新鲜。”让孟昭生最满意的就是这里的蔬菜新鲜、价格适中。

但在此之前,这家便民生鲜超市的原址是一个小贩聚集、环境脏乱的低端市场。“这个市场可要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了。”海淀区香山街道副主任李荣敬告诉记者,香山是个游客聚集的旅游区,市场的位置正好处在公交枢纽的北侧不远处,在香山旅游旺季人车拥堵的时候,加重了环境秩序的混乱。商贩的经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日杂用品、本地土特产、旅游商品之外,也会卖一些水果蔬菜。“缺斤短量、以次充好的多了去了。”

去年10月,香山街道启动了对这个低端市场的疏解,市场关闭之后,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对香山地区的服务网点进行了全面梳理,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去年年底,社区服务中心与产权单位最终达成共识,在原市场上进行实地改造升级,将原先的摊位市场升级为便民生鲜超市,每天提供不少于10种且价格低于市场价格10%的蔬菜,供居民选择。

本报记者 叶晓彦 J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