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还是没忍住煽情煽大了

在这个“这娃真萌”的贴图飘满朋友圈、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在线观看)也能感动中国的时代,拿打拐讲故事、让明星素颜甚至扮丑出演的《亲爱的》,是师出有名、并占满情感先机的。

《亲爱的》还是没忍住煽情煽大了

但就像被刀扎会疼,喝多了会吐一样,《亲爱的》的通篇催泪,更像是因为题材使然的一种生理反应。在此之外的情感共鸣上,反倒是没有提供太多技术性击倒的办法。这“哭倒三峡大坝”的水量,和影片的质量不能完全划上等号。

具有人文关怀的影片,都必须直面的最大创作难题就是,如何打动人的同时,巧妙地将煽情这一手法给尽可能遮掩住,不让人觉得滥情。老实讲,这点上《亲爱的》做得比《唐山大地震》到位,至少它没去白描被拐卖儿童遭遇的苦难。但它还可以做得更好。

《亲爱的》还是没忍住煽情煽大了 第2张

按照陈可辛以往有些精英意识的拍片理念来看,《亲爱的》拒绝"卖惨"而是"走心"的表达方式是必然打法。片子在大多数时候也的确做到了——孩子没找着前,黄渤(微博)苦守店面,"怕他万一回来了找不到家";孩子找到后,黄渤去倒垃圾,都走到门口了,顿住想一想,还是回头把睡着的孩子抱着一起出门——诸如此类的细节,或一句台词,或一个动作,把简单却深刻的父子情表现得很透彻,情感共鸣已经达到。

但就像《武侠》结尾那出莫名惊雷一样,陈可辛手一拍顺,《亲爱的》又开始兜不住泄漏一些模式化的煽情桥段——怎样表现受害父母们的悲恸与坚持?说出来吧!于是就有了:"努力!努力!努力努力努力!";怎样去告诉观众赵薇对女儿的爱呢?见个面吧!于是就有了所有爱情片里男女主角都会干的隔窗相聚段落......

《亲爱的》还是没忍住煽情煽大了 第3张

从比例上来讲,这样偶尔自揭短处的煽情段落不会太干扰全片的情感表达,但你得意识到,普通观众对这样套路化的煽情手法更熟悉,从观感上来讲,它们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副作用是,观众也很快就会意识到,他们被下了一个怎样的套。同样表现父母们的悲恸,张译(微博)那句“为什么是你找到了?我认命了”就掐得人很痛;同样表现赵薇对女儿的爱,派出所蹲地上告饶那段、以及孤身来深圳打官司的做法,还不能说明一切吗?

《亲爱的》还是没忍住煽情煽大了 第4张

相比情事,《亲爱的》的叙事可提升的空间更大。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反正对我而言,一个讲述拐卖儿童的故事,只去单方面表达父辈们的情感、主动阉割掉父子辈之间的亲情互动,这是一种规避掉风险、却也将情感共鸣给减半的创作理念。

也正因为这种创作理念的桎梏,要打开格局,必须在家长们身上做文章。《亲爱的》的做法不过两招,一是以点带面,用黄渤郝蕾(微博)这一个家庭的故事,串联起整个群体的情感;第二则是正反交替,被拐家庭和收养家庭的故事都涉及,多提供一个思考打拐这件事儿的角度。

理论上来讲,创作意图完全没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效果真的是差强人意。以点带面这块儿,完全偏离了叙事重点,大量笔墨用来讲点和面的呼应关系,"怎么找到孩子"这最重要的一环却一笔带过——这让开场孩子被拐的细致描写存在得很孤独寂寞冷啊!

以点带面这块儿是头重脚轻,正反交替这块儿刚好相反,是头轻脚重。片子花了大量篇幅去描写赵薇如何费尽心机夺回抚养权,但她和孩子之间的亲情联系用一盒蜡笔就解释完毕了。要不是观众能够人性本能去理解扶养人和被扶养人之间的羁绊,这种手法放在爱情片中的一对男女身上,绝对站不住脚。反倒是为了表现赵薇夺回孩子的意志,让她愚昧地把身体奉献给了工友,实在是太过刻意了。

《亲爱的》还是没忍住煽情煽大了 第5张

作为一个总被人说"你无情你冷酷"的冷血青年,最后结尾前还蛮想再讨论下片子一些可有可无的废笔片段背后的价值观。为免被喷,提前说明,纯讨论,见仁见智吧。

首先,是众父母河边放生的段落,以及张译说的那个吃猴子的故事,即便全部砍掉也不影响剧情进展。最后留在片子里,有救赎意味,甚至也可以理解为讽刺,但不管目的是啥,这个过程中,咱都被说教了一番。

《亲爱的》还是没忍住煽情煽大了 第6张

再有,片里刻意设置的戏剧性略有些廉价。比如张译车站找孩子,跟人贩子擦肩而过;比如郝蕾在互助会上放声大哭,觉得自己当时感觉到了孩子跟在车后;最具代表性的,则是赵薇被众多丢孩子父母围殴扇耳光的场面,除了狡黠的煽动性,实在找不到第二个该场面存在的动机。

最后,就是精英式的对体制的调侃了。《亲爱的》通篇上下太多这种抖机灵了——做笔录的公安被质问过;侦破案件的警察被一脚踹倒在台阶上;福利院院长因为"看不起我们农村人"的价值观被羞辱过;计生办的职员"耍大牌";连法官大人也快被描写成了一个老顽童......把它们单拎出来放在微博上当成新闻挨个刷,这是大V公知们而非一部电影该干的事儿,而且,它们也实在跟拐卖儿童本身,没太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