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影评 从一条生命的价值说起

《血战钢锯岭》影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太惨烈,多少场战役都成了名符其实的绞肉机,交战双方投入兵力物力巨大,人员伤亡无数,美日对峙的冲绳岛战役,便是其中惨烈一战。冲绳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海上登陆战役,也是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战斗为期八十二天,日军共有超过十万名士兵战死或被俘虏,美军遭受的人员伤亡亦超过八万人……当然,这一场战役彻底消灭了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这是后话,今天不表。

战台烽想说的是,不管是美军伤亡的八万人,还是日军伤亡的十万人,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却是细思恐极的现实,类似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这样的词,在这场战役中,再也不是夸张的比喻,而是赤裸裸的惨绝人寰,而这些伤亡的战士背后,又将有多少的家庭破落,亲友悲痛,更是无法计算。战争,无论是正义方,还是邪恶派,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是冲锋陷阵的士兵们,枪炮之中,生死之间,是一条条生命灰飞烟灭的宿命。

《血战钢锯岭》被许多人赞为《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二战题材战争片,皆因片中对战场的描写真实而残酷,据说身为导演的梅尔吉布森,为了追求真实感,大部分场景都是实拍完成,作为一部R级片,《血战钢锯岭》有轰鸣的炮火,有浴血的冲锋,有隐匿的狙击,也有漫山遍野的刺刀拼杀,真枪真弹真火真烧,重现了那一场艰苦卓绝的焦土之战,让人恍若重返战地,纵意生死。

《血战钢锯岭》影评 从一条生命的价值说起

但若抛开技术层面,来比较《血战钢锯岭》和《拯救大兵瑞恩》,其实也有着许多的异同之处,两部影片的主线,都是营救,只不过《拯救大兵瑞恩》的营救,基于军队的命令,而《血战钢锯岭》的拯救更多的是基于男主角多斯的信仰,让他得以在上帝的护佑下,在精神世界的感召下,于最危险的战场上,救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频临死亡的重伤战友,甚至还救下了三个日军的伤员。

因此,有关两部影片的故事立意的区别,就在于此,《拯救大兵瑞恩》是八人小队去拯救一个瑞恩大兵,而《血站钢锯岭》则是凭男主角道森的一己之力,救下了七十五名伤员。想当年《拯救大兵瑞恩》公映时,便引发了有关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的大讨论,焦点集中于——用八个人的性命去救一名士兵,到底值不值?这一次,《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或许会让这个讨论更具有针对性和比较性,那边多个救一个,这边一个救多个,究竟是以八换一有价值,还是以一换七十五更值得?

这个问题看似显而易见,因为数字在那里摆着,实则,没有标准答案。八个救一个,救的不仅仅是一个瑞恩,还有瑞恩的家庭,毕竟这一对老夫妇将三个儿子都送到了战场,而两个孩子已经牺牲,如果瑞恩再不能回去,对他们而言,一定是天塌下来般的绝望,而这一次的营救,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尽显美国军队的人道主义精神。一个救七十五个,也不单单是一个数字,而是道斯挨个翻查尸体的寻找,冒着生命危险的救助,因为他对宗教的信仰,也因为幸运之神的超级眷顾,成了支撑他活下去,以及支撑他帮助更多的人活下去的坚强力量。

生命没有贵贱,但却有其升华的价值,道斯的信仰始终如一,但初期却表现为,从戎不用枪,成为战友眼中的懦夫,被欺凌的对象,甚至于被告上了军事法庭,但也就是他,成为火线上的医务兵时,才发掘出自己的最大价值——救人,才在这种不战而战的战争中,无愧于战斗的正义,无愧于坚守的内心,无愧于终极的信仰。

《血战钢锯岭》影评 从一条生命的价值说起 第2张

据说史实的真相,比影片所呈现的还要魔性,真实的道森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救了多少人,领导让报一百人,他觉得报五十就行,于是折中,取了个七十五人的数,当然,这样的故事,听起来特别像内地的导游们津津乐道的小道野史,但究竟救了多少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大部队撤离后,顶着敌方的明岗暗哨,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去救一个又一个的伤员,身体累到不能动弹,双手被绳索磨到到血肉模糊……

无论是只救了一个人,还是救了千百万的人,施救者存在的意义,都同样重大。在战争的生与死面前,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也有太多的奋不顾身,于此谈论有关生命的价值,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其实,无论救到或者没救到,无论救到几个,都不重要,只要内心有悲天悯人的生命关怀,这个生命,便是无比的伟大。

一部影片同样如此,可以呈现战争的残酷,可以带来视听的震撼,但一部有思想有责任的战争片,都应该具有反战思维,用战争的非人性来呼唤人性,呼唤和平,在这点上,《血战钢锯岭》已经做到了。(来源:Mtime时光网 ID:战台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