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别人家的孩子"

□本报记者王晖

讨厌"别人家的孩子"

又到新学期,朋友圈里一位作家妈妈晒出了上小学5年级的儿子的作文,里面有几句话读来令人哑然失笑:从小我就有一个隐形的对手,他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对手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他永远不会犯错,永远考试第一,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考得上北大清华,我总是被他打败。我的妈妈爱上了“别人家的孩子”,我讨厌“别人家的孩子”……

笑过之后心中又顿生无限感慨,我们中间有几个人敢说“别人家的孩子”不是自己从小到大的对手?他简直就是一个不老的神话。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在我们自己父母的眼中总是完美无缺的,以至于让无数个“自己家的孩子”生出无数次的挫败感:“既然‘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把他领回家做自己的孩子,偏偏要收留一个方方面面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的我来当他们的孩子呢?”

还是刚才的那位作家妈妈,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在电话那头告诉我说,看了儿子的作文,她的心“倏地一疼”,一下子想到自己上中学时母亲时常拿她和别人比较的往事,她说永远忘不了母亲当时看自己时失望的眼神:“那一刻,我只想放弃自己”。

我不是儿童问题专家,不知如何开解朋友的苦恼,不过想起之前看过比尔·盖茨的父亲写过一本讲述培养儿子成世界首富的书,老盖茨告诫我们说:作为父母,你什么都能做,唯一不能做的是贬低孩子。

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虽然不曾谙熟儿童心理学,但他教育子女的许多方法却与现代观念颇为契合。曾国藩对待部下主张“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意思是说表扬要在大庭广众之中,批评应该在私下进行。对部下犹能如此,对孩子更是这样,翻看曾国藩家书,处处可见其对两个儿子的鼓励肯定和褒奖。难怪有后人总结说,曾国藩“责弟严而责子宽”,写给几个弟弟的书信字里行间经常有严厉的批评,而写给孩子们的信则充满了温情和期许。原因很简单,曾国藩写家书时,弟弟们都已是成年人,有足够的承受力,但孩子们还小,他们像幼苗一样需要呵护关爱。

至于大文豪鲁迅临终前在遗嘱中加的那句“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至今读来仍令无数为人父母者唏嘘感叹。他以顺其自然的态度教育自己的孩子,任何时候都能与小孩儿平等对话,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儿童的能力并不是每个父亲都能拥有的。

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身后,都投射有望子成龙的家长焦灼的目光。在强势父母的“操纵”下,许多孩子成了唯唯诺诺的乖宝宝和优等生,他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值得做,但唯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盲目的攀比似乎让家长们忘记了孕育生命的初衷。所以,接受每个生命本来的样子,看到每个生命的价值和光芒,这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课题。⑥6